前不久,本刊发起《北京晚报家庭装修消费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家装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通病逐一浮出水面。针对这些通病,本刊将推出家装之痛系列报道。本期,将聚焦家装增项。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增项,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介意。这些消费者介意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实际花费高于合同价格的原因又有哪些?
恶意增项渐少却不乏故意漏项
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装修的实际花费,比最初的合同价格增加的比例集中在5%-10%,占选项总数的将近一半。据观察,费用增加在0-5%的消费者,选用的家装公司多集中在居然装饰、东易日盛装饰、业之峰装饰等。
水电路施工实际产生的费用超出最初估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合同中不包含但又必须进行的项目;因现场环境所限,主材涉及异形,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因设计方案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产生额外费用;家装公司提供的主材量不足,需要额外支付超出部分;施工进行中,因自己调整设计方案,产生了合同以外的施工项目……这些原因中,哪些是消费者眼中的恶意增项?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于因自己后期临时起意做设计调整产生的施工增项并不介意。然而,如果是因为家装公司预期不到位,让消费者自己多掏了腰包,而且还超过了自身可承受范围的,往往会被贴上不怀好意的标签。
客观上,也的确存在一些家装公司为了做低报价,刻意将一些费用留在开工后收取。
就比如一瓶水应该卖1块钱,但商家做活动只卖5毛钱。这个价格足以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亚光亚装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郑洁以水为例,描述家装恶意增项的原理,但当你交完钱,商家却会说,这瓶水的外包装要交多少钱、瓶盖又要交多少钱,总之会想方设法把降下去的价格再加回来。
北京百万家园室内装饰监理有限公司监理许国忠认为,业主和家装企业信息不对称是产生恶意增项的主要原因。业主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一些企业提供的报价也不全面,有的报了单价却不报数量。
事实上,这种钓鱼式的恶意增项在很多正规家装公司中已逐渐减少,但却仍不乏故意漏项的情况,但这些漏项往往都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面对消费者提出为什么签合同时不说的质疑时,施工方常以拆除后才能知道为借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方先生说,关于老房的水电路改造、墙地面找平、安装过门石、屋内各设备打孔,家装公司一般都只在合同报价单里列明单价,具体怎么改、安几个,全都是视具体情况‘走着瞧’。
对于故意漏项造成的后期增项,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家装公司与工长达成的默契,前者在刻意给后者留一条挣钱的路。
水电改造成增项重灾区
关于实际花费高于合同价格的原因,超过六成被调查者选择水电路施工实际产生的费用超出最初估算。
对于水电改造工程,不少家装公司采取据实结算,不在合同里提前估价。在许国忠看来,据实结算违背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原则。
按理说没有水电改造图纸,就应当禁止施工。专业的装修公司其实是可以做到分毫不差测量预估和报价的。从工程管理角度,保留3%的‘不可预见’就够了。他认为,现在一些企业采取预交底的方式控制后期增项收费,是企业自律和技术自信的表现。
据郑洁介绍,亚光亚装饰水电路改造预算和实际收费的正负误差大多在15%以内,因为平面测量和开槽测量的结果无法完全一致,而灯具安装时的改线,需要开槽后重新设置。除了水电项目,其它可控制在3%-5%。